您的位置: 首页 - 阵容搭配 - 国子监文学课 国子监教学人员

国子监文学课 国子监教学人员

大家好,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国子监文学课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,包括国子监教学人员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,因此呢,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,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,谢谢~

开课时间:

每天14:00~16:00,每半小时为一节课,每天4节课。

报名方式:

≥60级的玩家每节课开始的前10分钟,找国子监小书童报名入场。

课程开始后可以找小书童对话离开课堂,离开课堂后本节课就不能参加**了。

课后**:

完整听完课文后,就可以与卢老师对话参加**了。每篇课文附有五道考题,正确回答将获得经验奖励,还有机会获得物品奖励。

每人每天只有前十题能获得奖励。

明朝的**者在用武力征服天下之后,学习历代**的经验,认为武以定天下,文以治天下,所以积*调整**的策略,发展学校教育,并设立了中都国子学,后恢复国子监的名称,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。

明朝的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,南京国子监位于南京鸡鸣山,称为“南雍”,京师国子监位于北京,称为“北雍”。南京国子监创建于明初,规模宏大。

校内建筑相当完备,除有射圃、仓库、疗养所、储藏室外,教室、藏书楼、**宿舍和食堂就有2000余间。教学和管理设有5厅和6堂,5厅为绳衍厅、*士厅、典籍厅、典簿厅和掌馔厅;6堂为率*堂、修道堂、诚心堂、正义堂、崇志堂和广业堂,****8000多名。

1411年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,仿照南京国子监的规制在元朝国子监的旧址上重建,置祭酒、司业、监丞、典簿各一员,并改崇文阁为彝伦堂。

1429年,修国子监两庑,并在监东金吾等三卫的草场建起宿舍,开辟菜园,以供监生住宿和种植菜蔬。两庑有四厅,东为典薄厅和绳愆厅,分别掌管奏章、印鉴及稽查勤惰、安排祭孔等规章事宜。西为典籍厅和*士厅,分别掌管书籍版片、御笔册和订立课程、**、录册、办法御制文字等。

1528年,在彝伦堂后建敬一亭。敬一意为要恭恭敬敬、一心一意地学习践行儒学之道。敬一亭自成三进院落,东厢为国子监祭酒的办公之所,西厢是司业的办公之处。

清朝建立之后,国子监成为只管**,不管教育的**机构,总管**各类官学,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,祭酒满、汉各一员,另设监丞、*士、典簿、典籍等学官。

国子监内的**相当于秀才,分文武,文称文生,武称武生。凡依照惯例规定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额的钱,就可以获得“例监生”的名称,这些利监生可以为官,但大都没有什么实权。

1651年,顺治皇帝下诏重修孔庙。至乾隆年间,乾隆皇帝崇尚风雅,下诏将孔庙大殿全部改为黄琉璃瓦顶,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重建。

北京国子监历经元、明、清三代的不断修葺和扩建,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整体建筑群。

国子监坐北朝南,呈南北向的长方形,为三进院落式,以辟雍殿为中心,呈左右对称排列的传统建筑格*,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建有集贤门、持敬门、太学门和琉璃牌坊,其后为辟雍、彝伦堂和敬一亭等建筑。

国子监街的街首是4座雕梁画栋的彩绘过街牌楼,均为两柱冲天带跨形制,柱身通体为朱红色,额枋彩绘有金龙,并带有斗拱,脊上有吻兽,整体造型**典雅,尊威并现。

街东西口有两座牌楼,横额上书“成贤街”3个金字,街中端位于国子监两侧的牌楼,横额上书有“国子监”字样,以示此处为朝廷**学府的所在。

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,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。持敬门位于集贤门的东侧,与孔庙相通。持敬的意思是:从国子监进入孔庙祭祀孔子时,一定要怀着无比崇敬的情感。

太学门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,里面有琉璃牌坊、辟雍和彝伦堂。

琉璃牌坊是北京**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。正反两面的横额都是皇帝御赐的,是我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。

集贤门内是3间4柱7楼庑殿顶式的琉璃牌坊,建于1783年的乾隆年间。正面匾额上书有“圜桥教泽”,阴面为“学海节观”,彩画华美绝伦,是北京**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。

牌坊中间的门洞称为“龙门”,凡是前来应考的举子,都要从龙门跳过,相传,跳得越远,得中状元的几率就越高,大有鲤鱼跳龙门的意味。

第二进院落的东、西两院为4厅6堂,有4座碑亭。4厅是教育的管理机构,分别为绳衍厅、*士厅、典簿厅和典籍厅,此外还有档子房和钱粮处;6堂是**学习的地方,分别为率*堂、修道堂、诚心堂、正义堂、崇志堂和广业堂。

6堂南边各有房10间,与太学门相连。院内有东、西御碑亭,西亭用满文镌刻着《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》,东亭碑的碑阳为汉文镌刻的《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》。

辟雍是历代皇帝“临雍讲学”的地方,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,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的“六大宫殿”之一。“辟雍”又叫“璧雍”,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,古代建成四周环水、圜如璧的式样。

用来比喻天圆地方,是传流教化的意思。四面环水,可以节观,**隔着四面流水聆听天子在辟雍讲学。在《三辅黄图》、《明堂月令》中都有过类似的记述。

国子监文学课 国子监教学人员从《竹书纪年》有关周代建辟雍的记载来看,*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。清朝自康熙皇帝开始,每一皇帝即位之后,都会照例去国子监巡幸讲学一次,称为临雍视学。

乾隆帝**次临雍在彝伦堂讲学,非常不满意,认为这种做法充其量也只能算作“视学”,所以主张兴建辟雍,以完善礼制。

1783年,乾隆皇帝亲自下谕旨,重新兴建辟雍,并在大学士刘墉与和珅的设计督造下竣工。

新建的辟雍长宽均为18米左右,是一座四角攒尖宝顶式的方形殿宇,建在圜河中叠石的方基之上,面阔7间,重檐黄琉璃瓦,四面开门,并且有周廊环绕。

周廊外建有圆形的水池,池水四周筑有汉白玉护栏,在外掘井,通过暗道在池水岸的四面各设有一个螭首的喷水龙头,将水注入之后,经如虹石桥与辟雍相通,形成外圆内方的格式,以符合古代明堂“辟雍泮水”的制度。

殿内设玉有峰屏宝座,为皇帝临雍讲学时所坐。“辟雍泮水”建成后,与国子监黄琉璃瓦、红墙绿柏和潋滟的池水相辉映,更显得雍容荣贵、富丽堂皇。

在国子监的辟雍殿西的圆水池旁,高矗着一棵古槐,它的主干呈罗锅状,上部向南倾斜,而且在主干北侧的罗锅部位有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,是因为砍掉一大枝的缘故,人们称此槐为“罗锅槐”。

在国子监内,先后造就出许多**的人才。元代**任国子监祭酒**教育家许衡亲手种植的古槐古柏仍然存活着,一棵在彝伦堂前,一棵在大成殿阶下。两棵古树老干横枝,婆娑弄碧,生机盎然。

除此之外,国子监还出现了不少文学巨匠,如康熙时“勾栏争唱孔洪词”的**戏剧家孔尚任和洪A,诗人查慎行、词人纳兰*德、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等都在这里做过监生,真是济济多士,隽才辈出。

国子监内还保存了一批《十三经》刻石,内容包括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左传》、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春秋谷梁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和《孟子》,共刻石碑189通,加上“御制告成”碑,共190通,由于这些碑刻刻于乾隆年间,所以又称为乾隆石经。

这些碑刻共63万言,为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所手书,历时20年完成,之后立于太学,作为北京的碑林,是我国仅存的一部*完整的《十三经》刻石,*具文化价值。

在国子监和孔庙大门外约10多米处的成贤街北侧各立有下马石碑一通。下马碑石刻为清朝遗物,高约4米,宽近一米。下为滚墩石碑座,碑阳、碑阴分别用满、汉、蒙、回、托忒、藏6种文字刻写这“**人等至此下马”。

在古时,为了表达对先师的崇敬之情,都要在此下马、下轿,步行进入庙内祭祀。由此可见,自古以来祭祀礼仪的隆重与庄严是非常严格谨慎的。

国子监街上除国子监和孔庙之外,周边地区还有的一些文化遗存,国学胡同内有一座祭祀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。国子监街南有建于明代的灶君庙。方家胡同原有国子监南学,是当时**住宿进修的地方。

国子监与周边的这些文化遗存共同组成了一道庄严肃穆、蕴涵深邃的文化景观,充分体现出这一地区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中的珍贵价值,别具魅力。

国子监是元、明、清三代**设立的**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,又称“太学”“国学”。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国子监有什么职务相关知识,希望可以帮到大家!

国子监职务设置

职务

祭酒一人,从三品;司业二人,从四品下。掌儒学训导之政,总国子、太学、广文、四门、律、书、算凡七学。

丞一人,从六品下,掌判监事。每岁,七**业成,与司业、祭酒莅试,登第者上于礼部。

主簿一人,从七品下。掌印,句督监事。

国子学

*士五人,正五品上。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、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。

助教五人,从六品上。掌佐*士分经教授。

直讲四人,掌佐*士、助教以经术讲授。

五经*士各二人,正五品上。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。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左氏春秋》、《礼记》为五经,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不立学官,附中经而已。

太学

*士六人,正六品上;助教六人,从七品上。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、从三品曾孙为生者,五分其经以为业,每经百人。有**七十人,典学四人,掌固六人,东都**十五人。

广文馆

*士四人,助教二人。掌领国子**业进士者。有**六十人,东都十人。天宝九载,置广文馆,有知进士助教,后罢知进士之名。

四门馆

*士六人,正七品上;助教六人,从八品上;直讲四人。掌教七品以上、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。有**三百人,典学四人,掌固六人;东都**五十人。

律学

*士三人,从八品下;助教一人,从九品下。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。律令为颛业,兼习格式法例。隋,律学隶大理寺,*士八人。武德初,隶国子监,寻废;贞观六年复置,显庆三年又废,以*士以下隶大理寺;龙朔二年复置。有**二十人,典学二人。元和初,东都置**五人。

书学

*士二人,从九品下;助教一人。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。石经、《说文》、《字林》为颛业,兼习余书。武德初,废书学,贞观二年复置,显庆三年又废,以*士以下隶秘书省,龙朔二年复。有**十人,典学二人,东都**三人。

算学

*士二人,从九品下;助教一人,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。

国子监历史沿革

两汉时期**的**学府称为“太学”,汉武帝设置“太学”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**学府的功能。[2]

永安元年(258年)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,设太学*士制度,诏立五经*士,为建业太学之滥觞。

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(278年)初立国子学。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。《晋书·卷二十四·职官志》记载:“咸宁四年(278年),武帝初立国子学,定置国子祭酒、*士各一人,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。*士皆取履行清淳,通明典义者,若散骑常侍、中书侍郎、

南京成贤街简介

太子中庶子以上,乃得召试。”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。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,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,时兴时废。

晋武帝司马炎统一**之后,建业太学中断。晋武帝死后,中原“八王之乱”,以王导、谢安为首的大族,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,仓促南渡至建邺(史称“永嘉南渡”),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,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。西晋末(313年),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,为了避他的名讳,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。后宋、齐、梁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。

刘宋时期,元嘉十五年(438年),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,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,聚徒百人教授。刘宋末年,祖冲之回到建康,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。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,重造指南车,**千里船、水碓磨等等,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*早肇始。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.141592**3.1415927之间,相当于**到小数第7位,简化成3.1415926,成为当时世界上***的成就。

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“国子寺”。隋平陈以后,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,摧毁六朝宫苑,漫天大火,烧炎千里,建康城全部被平毁,建康太学中断。

隋开皇初年,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书学、算学。开皇十三年(593)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,成为**的教育管理机构,复名国子学。大业三年(607)改称国子监,监内设祭酒一人,专门管理教育事业,属下有主簿、录事各一人,统领各官学,如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书学、算学。各官学的*士、助教、生员皆有定额。据《隋书·百官志下》记载:*士:“国子、太学、四门各五人,书、算各二人,”助教:“国子、太学、四门各五人,书、算各二人,”**:“国子一百四十人……”。国子学与太学并立,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。

唐承隋制,武德元年(618)唐设国子学,学额300人,**皆为贵族子弟,教师24人。贞观元年(627)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,同时成为**的教育行政机构。监内设祭酒一人,为**教育行政长官。设丞一人,主簿一人,负责**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。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,曾改称司成馆、成均监,神龙元年(705)又复其名。据《旧唐书·高宗本纪》载:“凡六学,皆隶于国子监。”所谓六学,即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律学、书学和算学。

唐朝以后,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。这一时期,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。902年,杨行密被封为吴王,以扬州为国都,史称“杨吴”。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。909年,徐温兼任异州刺史,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。937年,徐知诰代吴称帝,定都金陵,并改金陵为汗宁府,国号唐,史称“南唐”。939年,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。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,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,设南唐金陵太学。

宋沿唐制,分设西京国子监(今河南省洛阳市)、东京国子监(今河南省开封市),增辖武学。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,有时称国子监,有时称国子学,其职能具有二重*,一是作为官学**管理机构,二是生徒就学的**学府。如北宋**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,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。宋太宗端拱二年(989)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,淳化五年(994年)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,名称反复变化。**七品以上**子弟入学,称国子生或监生。宋初无定额,后规定200人为限。但实际数量很少,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。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,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。

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,范仲淹参政“庆历新政”,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(今商丘)国子监学,与东京(今开封)、西京(今洛阳)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**学府。范仲淹提出“精贡举、择官长”等十项改革主张,改革当时教育系统,应天府(今河南省商丘市)先行实施改革,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,重经义、重时务、重实际。[3]

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、中京国子学、东京国子学、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。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,其他均无明文可考。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(1151年)始创,规定词赋、经义**百人,限宗室、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。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(1173年)设有女真国子学,限金人子弟**者入学。

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。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,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(1272年)创立,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、汉人百官等,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《通鉴节要》,并兼习算术,学成**,量才授官。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,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(1290年)创立。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,学习内容以“亦思替非”文学为主,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。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。所学课程有《孝经》、《小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以及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礼》、《春秋》、《易》等。

元大德十年(1306年),,北京国子监始建,初称为北

平郡学,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,是元、明、清三代的****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。

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,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。后太祖建都南京,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,改学为监,故称国子监。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南京国子监**已增加到8000多名。永乐二年(1404年),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。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明迁都北京,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,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(亦称南北两雍)。永乐二十年(1422年),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,盛况空前。当时邻邦高丽、**、琉球、暹罗等国“向慕文教”,不断派留**到南京国子监学习。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,正德以后日衰。

顺治七年(1650年),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。清因明之旧制,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。据《清史稿·选举志》记载:“世祖定鼎燕京,修葺明北监为太学。顺治元年,置祭酒、司业及监丞、*士、助教、学正、学录、典簿等官。设六堂为讲习之所,曰:率*、修道、诚心、正义、崇志、广业。一仍明旧”。乾隆年间,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,分经义、治事二斋教学,“严立课程,奖*备至”,力主经世致用,曾使国子监出现“师徒济济,皆奋自镞砺,研求实学”的可嘉景象。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,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,监生多纳粟入学,为科名声利而学,致于积重难返。

1902年,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。

1905年12月6日(光绪三十一年),清末改革学制,设置学部,国子监裁废,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,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。

1956年,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。

1998年,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。

2005年,首都图书馆迁出。

2006年,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。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。

相关下载

咪噜游戏

立即下载